查看原文
其他

人才引进,开始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

FII 福田产投
2024-10-09


人才引进,作为当前区域发展战略的关键一环,已然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,演变为网民津津乐道的“抢人大战”。时至今日,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内产业升级的工作重心,对应的人才引进工作也逐步迈入“高质量发展”序列。适逢深圳第七个“人才日”,全市大力营造献礼人才氛围,中心城区福田策划“欢庆人才日,共创wonder福”系列活动,以开放之姿,扫榻恭迎天下英才。


政策利好如何体现,是地方政府不遗余力扶持,还是投其所好,雪中送炭?近期,深圳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《关于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 促进人才高质量发展的意见》(下文简称《意见》),其中,不唯地域引进人才、不问出身培养人才、不求所有开发人才、不拘一格用好人才、不遗余力服务人才的“五不”原则,彰显了政策力度之大,一些诸如“顶尖科学家全权负责制”的创举,反映了人才需求侧的认知进化。简而言之,引进人才,这份历久弥新的工作技术含量越来越“高”了。


人才引进策略不断升维

 Strategy Upgrading 


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,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、人才是第一资源、创新是第一动力。
在科技创新打造区域经济全新增长点的同时,人才的作用不言而喻。“周公吐哺,天下归心”成为地方设计者们的一致共识。
2022年,智联招聘和泽平宏观联合推出《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》报告,深圳位列全国第二;在2023年,排名跃升至第一。其中,在高学历人才、每万人专利数量、青年企业家数量等硬实力排名中,深圳均占据榜单前列。


深圳作为人才驱动产业升级的典范,从早期以低端制造业为主的格局,一步步走向科技引领、创新驱动城市的科技高地,这与深圳数十年一日持续打磨、强化人才战略密切相关——
2001年,深圳提出“人才强市”战略并推出六项新政策,以优化人才环境大力招徕人才;
2008年,深圳市委市政府出台《关于加强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》(深发〔2008〕10号)及6项配套政策,包含人才认定办法,瞄准人才配偶就业、子女入学、住房等一系列刚需予以扶持;
2011年,深圳市委市政府出台《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“孔雀计划”的意见》(深发〔2011〕9号),针对新能源、互联网、生物、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打造人才就业优势;
以人才需求为抓手,以产业需求为脉络,深圳“步步为营”地踩在人才潮流的江心石上,并一步步促进优势产业发展。时至2019年10月,深圳累计招收博士后6000多人;累计认定高层次人才约1.4万人;随着产业升级逐渐进入深水区,深圳作为人才创新高地的城市吸引力也愈发彰显,据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透露,今年一季度,深圳人才引进入户42128人,同比增长134.9%。

在深圳大力推出人才利好政策的同时,市内各辖区也充分发挥区域特色,丰富人才引进体系内核。“首善之区”福田之“善”也体现在人才引进的大力帮扶上:如专门针对高新企业人才、集成电路研发、人工智能研发、生物医药研发英才荟奖励、海(境)外人才离岸机构补贴等。除此之外,福田还充分应用优势金融产业、优势楼宇经济,相继推出金融工具、场地租赁等多维度赋能,给予人才“空天一体化”的全方位吸引。
“周到”之处,在如今的人才引进政策的福利海洋中,依然有自己的独特亮色。早在2年前,福田出台“英才荟3.0”政策,按照通用政策和产业政策对人才进行全链条支持;近期更是在“英才荟3.0”基础上出台《福田区关于加强新时代人才工作赋能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》,围绕“三重三优”产业人才、顶尖人才、青年人才,制定“引才大使奖励”“新引进人才落户奖励”“人才创新创业支持”等一系列更具吸引力、落地性的奖励策略,协同“英才荟3.0”政策打造更完善的人才吸引体系。
随着深圳迎来第七个“人才日”,《意见》的出台,意味着深圳举全市之力吸引高层次人才的策略科学性又上一个台阶。不难发现,深圳吸引人才的方法论呈现出体系化、细致化的趋势。

吸引人才,不仅靠“请客吃饭”

 More Than Attracting 


长久以来,人才引进都是地方工作的重中之重。竞争局面意味着人才资源紧缺、匹配难度大,也让人才竞争渐渐走向了一个意料不到的方向:同质化竞争。
人才引进的同质化竞争,普遍体现为“三拼”特征:拼资源,拼资金,拼待遇。这种做法确实可以在短时间内交出亮眼的“筑巢引凤”答卷。长此以往,却是新一轮的人才大规模流失。


究其原因,可分为内、外人才环境的变化。
就外部因素而言,随着生产力与经济发展,地方与地方之间,往往很难通过待遇直接命中人才痛点。在地方的“人才竞赛”当中,唯待遇的“三拼”策略,无疑是没有经过充分顶层设计的懒政,往往带来投入巨大、资源平耗、产业难以从人才红利中汲取给养的尴尬局面。“唯待遇”人才策略,与人才滋养地方发展的逻辑大相径庭——是产业发展需求人才,而非人才带来产业。
就内部因素而言,高层次人才扎根于区域,其需求精准而复杂。高新技术人才注重就业面,科学工作者注重学术环境,创业者注重营商环境,成果持有者注重产学研转化,海外人才注重区域协同效率……高层次人才在根据自身的职业生涯需求梳理出自身成长模型后,与城市人才引进细则一一比对,方能精确落地。

人才竞争发展至同质化的底层逻辑,一则区域未曾打造出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,无法梳理出“一个萝卜一个坑”的人才招徕策略,二则人才培养与实践相脱节,功利性较强,而没有致力于真正解决人才面临的问题。

组合拳打出人才引进新局面

 Multiple Ways On Attracting 


《意见》出台,彰显出后“抢人时代”的人才体系高质量发展要义。
首先是针对不同人才类型,“量身定制”对应的人才认定办法,并实施针对性帮扶。《意见》给出的顶尖人才汇聚项目(“顶才汇”)、企业人才汇聚项目(“企才汇”)、创业人才汇聚项目(“创才汇”)、青年人才汇聚项目(“青才汇”)形成四大人才汇聚项目,针对不同人才群体,最大限度做到帮扶手段的颗粒化。在具体的人才类型下,很多人才落地的既有痛点从行政层面开始解决,如“实施顶尖科学家全权负责制”,要求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,允许失败、宽容失败,对顶尖科学家赋予其用人权、用财权、用物权、技术路线决定权、内部机构设置权和人才举荐权。

其次是针对垂直产业制定对应的“一事一议”举措。《意见》聚焦集成电路、人工智能、生物医药、新能源汽车、新型储能、高端装备等领域,“一事一议”引进全球顶尖人才,提供事业平台、科研经费、团队支持、生活保障等一揽子“政策包”;强化对重大载体平台的投入,实行“平台+团队”整建制引进首席科学家及团队成员等,在力度上大力促成帮扶政策的落地。
以及不局限于人才引进,并持续发力人才培养、开发人才、用好人才、服务人才等后续服务机制。《意见》此举除将人才引进利好的覆盖范围拉长之外,亦与《意见》强调的打造关键领域人才“蓄水池”互为呼应,如针对“用好人才”其中意见之一,即为支持保障人才潜心科研,推进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工作等,将人才成果充分储备,作为持续吸引人才、扩建生态、承接新产业的储备。
《人民论坛网》评论,人才引进需“精耕细作”。产业升级至今,人才争夺战一次次打响,人才引进也如同产业一般, 踏上高质量发展之路,精耕为做好人才体系功课,细作为解决痛点、急人之所急,一套组合拳打开人才落地新局面,区域方能高质量发展。


RECOMMEND


推荐阅读

从“治理”到“智理”,看大模型如何赋能智慧政务

硬科技,“一夜之间”改变大国竞争风向的底层逻辑

把数据装进工具箱,需要分几步?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福田产投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